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走得更远、更稳、更有影响力?参加今年两会的文化艺术界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应当始终保持一个文化大国的开放胸怀,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同时,要把握住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优秀作品属于世界人民
“优秀的文艺作品,属于世界人民。”在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联主席、作曲家赵季平看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是群众欢迎、专家喜欢,并且能走出去,受到不同国家人民认可和喜爱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善于用中国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赵季平说。
“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提高创作水平,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制定一个大的创作计划。”赵季平举例,受国家大剧院之邀,他于2017年创作了以描写大爱为主题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从旋律到曲式结构都充分展现了中国风格,在国内外演出时反响热烈。“通过这个作品,我深刻感受到,艺术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自己的作品。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世界多民族的认可,因为艺术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赵季平说。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我们要将捕获灵感的触角伸向基层、深入民间。”赵季平还特意提到了他在参加两会之前,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采风过程中,参加大凉山惠民音乐会的经历。“当地民众告诉我,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经举办了300多场,不仅演出世界经典名曲,也演出我们本土音乐家的原创曲目。这些原创曲目的品质,在我这个专业作曲家看来也是很出色的。民族资源如同宝库,艺术创作需要在这片海洋中探索、遨游。” 赵季平说。
民族真情 世界好评
一部《亮剑》让观众记住了演员张光北,如今遇到他的观众仍会喊他“楚云飞”。“在《亮剑》里由我饰演的楚云飞说过一句话——‘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全国政协委员、影视剧演员张光北说,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广受好评,就在于它饱含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最为真挚的情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观众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工作者,必须把‘真’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沉下心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能积累发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智慧,为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亮剑》海报
张光北认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同样离不开这种“真”。他说,当前我们的文艺创作日趋多元,涌现出很多与国际接轨的大制作,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但也不乏一味模仿的平庸之作。“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人必须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自觉,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张光北介绍,很多参加过“二战”的苏联红军战士,在看到由他执导的改编自俄罗斯名著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后表示:“感谢中国人,感谢中国的艺术家们,谢谢你们还记得我。”“这是对反对战争、寻求和平的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只有扎根文化传统、融入民族真情,才能真正参与世界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获得更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自强不息,把握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用最真诚的创作态度表达最真实的民族情感,让更多观众从作品中获得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张光北说。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时带的礼物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蓝色星球2》。“对一个国家来说,纪录片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王建国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头
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邓小平》《让历史告诉未来》曾给老一代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如今的《东方主战场》《筑梦路上》《我在故宫修文物》《超级工程》《五大道》《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也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其中,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曾创下中央电视台2016年最高收视率。“因为这部作品以纪录片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革命史娓娓道来,让历史有了人性的光辉与人情的温暖,所以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耳目一新。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已经热销到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因为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王建国说。
王建国介绍,许多历史影像至今没有被公开甚至未被整理出来,而已经整理出的一些影像资料价格昂贵,不仅不能被很好利用,而且还助长了盗版侵权行为。
纪录片《超级工程》剧照
“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传媒院校,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但能够制作纪录片的优秀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这些传媒院校在学科建设、科研体系、教学方法上,还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必须解决。”王建国预测,未来电视机前的观众会进一步流失,但人们对新纪录片的需求却会有增无减。“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络观看纪录片,一部优秀纪录片有时会在网络上引起长期关注和持续点击。”纪录片观众主体近年来发生了可喜变化,喜欢纪录片的青年观众越来越多,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越来越高。“中国纪录片正以其真实的力量、纪实的风格、精良的制作、朴素的故事,征服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
“中国已经是纪录片生产大国,却不是纪录片生产强国。”王建国表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做强纪录片产业,为国家形象战略服务。“从纪录片生产大国迈向纪录片生产强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更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更进一步的创新驱动,需要设立雄厚的纪录片基金对这一产业进行长期投入与资助。”
此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在“走出去”前、“走出去”时、“走出去”后该怎么做?全国政协委员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走出去”前
应该经过精心打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指挥家余隆表示,进行中外人文交流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要经过精心打磨,其目的不仅仅是提供艺术娱乐,而是要体现国家的文化思想。
余隆表示,多年从事文化交流的经验,让他开始思考,在当今时代下,到底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才是把中国故事带到世界舞台上的最佳方式。“以前,一拍脑袋,把东西带到国外去,我们就是走出国门了,就是讲中国故事了,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
京剧演出
余隆举了个例子,一次,某京剧院要去国外演出时,准备了经典剧目《杨门女将》,在主战主和的剧情中,京剧院打出了“no peace, we want war(不要和平,我们要战争)”的字幕翻译。“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余隆认为,送出去的文化要经过思考,要适合国际大环境,在中外交流上做到极致,指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达到的极致,还包括相关的字幕、文字等一系列专业精神上的极致。“仅仅是戏唱得好,那只是自娱自乐。我们要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思维。”
此外,余隆还表示,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走出去的文化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艺术的娱乐以及技巧性的东西,而是要有深邃的内涵,体现国家的文化战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也很重要。”
“走出去”时
大力推出经典品牌国际展览
随着国力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家们通过各种通道获得了许多赴海外举办艺术展览的机会,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走出国门的展览并不是办得越多就越好,拿出去的展览要具有代表性、经典性,足以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与对真实现实的准确塑造。
吴为山表示,在近年的一些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往往还存在着以西方流行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代主义”,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或以视觉怪异和极端个人宣泄为创新、丑化人民形象取悦西方市场和潮流的现象,“种种这些成为世界‘误读’中国艺术的某些原因。”
河南少林武僧团亮相悉尼环形码头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质量,较多受到商业和资本的控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国际双年展等品牌展览左右了艺术家的创作,左右着青年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使得在一定阶段内,中国艺术获取西方关注的通道过于单一,存在“被看”与“戏谑”的成分。文化艺术交流的准则与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西方话语掌握。
针对该情况,吴为山建议,应大力推出经典性、品牌性的国际展览,树立主流价值观。他认为,走出国门的展览项目要提倡具有经典价值。他建议,应设立遴选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选择标准,研究与规划国际展览,完善若干国际展览策划方案,从而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其次,他认为,在外交项目上进一步突出文化艺术的内核十分重要。此外,吴为山认为,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一流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走出去”后
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虽然,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实绩,但是实效不强,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张颐武认为,一方面,我国对文化“走出去”的实际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对传播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情况没有很清晰地观察。对外文化传播大多数是单向的,而不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对外话语缺乏感召力,造成对外文化传播“讲不出、传不开”,文化传播的实际效益被打折扣。另一方面,“走出去”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在文化对外贸易和文化对外投资方面还比较薄弱,文化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骨干企业还不够多。文化“走出去”的层次总体较低,文化精品和文化核心内容还没有对世界文化产业形成关键性的影响,很多“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同时,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同行相比也呈现出较大差距。在传播的路径上,存在着重欧美轻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接受对象上以华人华侨群体等为主,而对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传播不足等现象。相对不够精细化。还存在相对较多的文化折扣。
2018“欢乐春节•中国内蒙古乌海市歌舞团专场演出”
针对此现象,张颐武建议,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以科学的方式对“走出去”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尤其对于政府的投入应有更为完善的评估机制。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支持和激励的机制,对支持“走出去”活动的资金投入应注重实效,以设立“文化交流基金”的方式,或以国家艺术基金为平台,采取政府部门招标等方式建立完善的评审等机制,汇聚政府、企业和资本力量,为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项目支持,每年推出若干个扶持项目。
此外,为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各类学术、文化机构间的沟通,促进文化“走出去”,应建立文化“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应包含政策资讯、项目合作、数据统计与趋势研判、国别(地区)指南、企业名录及积分制度、在线业务办理等多个板块。以文化“走出去”的奖励制度鼓励民间参与。
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国家不同的文化性格、外交关系,有针对性地输出文化品牌资源,形成文化走出去整体规划线路,对大型活动的落地等形成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形成“资源对接、路径可行、定点定向”的策略。
(文丨中国传媒网:薛帅、张婧&牛伟坤;图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