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缂丝”,富贵二字便也脱口而出。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可见这门手艺是极不寻常的。
关于“缂丝”的精美与华贵,《红楼梦》里早有提及,尤其是描写王熙凤的那段,已然成为了经典。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洒花洋绉裙……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王熙凤靠着这些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艺服饰,撑起了一个金陵贵族的排场。
江苏的缂丝和云锦,在任何时代,都令人艳羡。
到了现代,依然如此。
今天,我采访到了南京市白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磊,看看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发展到了现在是如何模样。
(南京市白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张磊)
01
15年来,他只坚持做两件事:缂丝和云锦
1984年出生的张磊,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
2003年,19岁的他被老师推荐去当时的南京市云锦研究所实习,师从周双喜,跟着师傅系统地学习云锦织造工艺,由于悟性极高,他很快就上手了。
随后,他被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派往苏州去学习缂丝技艺,带他的缂丝老师是王明荣。
缂丝最大的难点就是精细度的把控,它通经断纬,稍有不慎,经纬之间的洞眼就会很大,因而对技法上的熟练程度要求极高。
不仅如此,缂丝技艺还十分考验个人对艺术和色彩的表现力,张磊小时候的绘画经历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苏州的那段时间,他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了缂丝工艺,并通过长年累月的实践,与云锦工艺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缂丝技艺既汲取了云锦的织金工艺,又具有刺绣的细腻特点,巧妙地采用纱地,针对缂丝的独特性进行创新。
2011年,他去故宫博物院看展览,珍贵的藏品令他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团扇,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临走前,他买了一本叫做《清风徐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成扇》的书籍,书里面全是清代宫廷里团扇的照片,他喜欢极了。
“现代的缂丝技艺能不能做出一把仿古的团扇呢?”他边看书边想这些。
等到合上书本,他迫不及待地就去苏州买了一些现成的扇框,回来尝试。
起初,尝试的效果并不理想,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买回来的竹子扇框容易生虫,也不牢固,做工并不精致。
后来,做得多了,他开始自己买材料、做扇框,并给竹子做碳处理,以免生虫。
再后来,他索性买来红木做扇框和扇柄,更加精美和牢固。
没想到这样的折腾给他带来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和大量的订单。
为了自由自在地创作,他离开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02
做自己,并不难
脱离体制,自己单干,辛苦是肯定的,但是与自由创作来说,这都不算什么,6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一个专注于做缂丝和云锦的手艺人。
回顾往昔,除了感恩手艺,他丝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在自己的缂丝机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你看,这就是缂丝机”他说。
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
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
由于技艺的特殊,织造出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出一丝裂纹,就像镂刻出来的一样。
根据作品的大小尺寸,往往一副缂丝精品来回换梭达5万余次。
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一共16道工序,这每一步都在张磊心里生了根,熟练又准确。
这些年,张磊一直在摸索和创新。
他做缂丝团扇、缂丝唐卡、缂丝画、缂丝荷包、缂丝香囊等系列作品,其中最受喜欢的是团扇。
究其原因,他说:“缂丝价格高昂,大件的作品,对客户的购买能力要求很高,而团扇相较而言算是小件,观赏性高,实用性强,价格也比较合适,因而市场的接受度也高。”
因为没有团队,所有作品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数量也不多。
求质不求量,喜欢的人自然懂得其中的价值。
他认为:“机器化、产量化以及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叫工艺品,而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具有唯一性,才能够被称为艺术品。”
他做东西,不是奔着产量去的,也不是奔着赚快钱去的,是奔着艺术性去的。
03
手艺人要有自己的使命感
关于非遗,最近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非遗传承人本来应该是掌握有一门卓越手艺并以此糊口的匠人。匠人的天职是尽心竭力的把自己的手艺做好,进而传承下去。但现在的所谓非遗传承人已经变成了演员,变成了商人,甚至变成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行业协会领导。每天的工作变成了给前来参观的官员表演和在媒体面前作秀。技艺荒疏已久者众多。所谓的非遗作品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品基本都是交由外聘人员代工。然后非遗传承人再利用自己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将代工品卖出一个难以想象的天价。市场上的非遗作品的质量、品味、技艺等都在大幅滑坡,目前已经少见精品。
我和张磊也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想法让我眼前一亮。
他说:
“这种现象是事实,但也是正常的,
因为我们正处于非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去发现手艺人,
让他们百花齐放,
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滥竽充数的人,
迷失自我的人,荒废技艺的人。
但当第二个阶段来临的时候,
这个现状就会有所改变,
当人们意识到高价买到的物件质量并不如人意的时候,
他们就会冷静下来,
去发觉那些真正的手艺人,
这个阶段市场就会淘汰掉一大批混日子的匠人,
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也许非遗继续发展到第三个阶段,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门类中会有佼佼者冲出来,
成为一个奢侈品牌吧。”
哪怕市场再混乱,张磊一点也不慌张,他很少被外界所干扰,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缂丝,做云锦。
最近,他受到了月饼形状和纹样的启发,正在鼓捣一些新的创意,他准备做一组双层框的团扇,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框中有框。
目前,这个创意唯一要克服的难点就是对重量的把控。
“平常一把团扇大约300克左右,比一部手机轻一点,客户用起来才舒适,框中框团扇也要舒服才行,不能只注重形式感,体验感才是最重要的。”
他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