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筑起濒危非遗保护屏障
发表时间: 2018-11-08

图为胪溪壁画第四代传承人吴义廷
 

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成立文化志愿者小分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服务,让一些可能销声匿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这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胪溪壁画传承人,在9月底深圳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为其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援助项目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深圳市慈展会文化产品推广部门还与他签订意向,准备向“一带一路”沿线进行胪溪壁画传播。

 

沉默了很长时间的胪溪壁画又要重现江湖,让吴义廷一扫往昔脸上的乌云。这位潮汕汉子说,最感激的就是为他提供法律援助的两位深圳女律师。

 
非遗传承人的苦恼
 

在广东潮汕地区,说起壁画,最有名的要数胪溪壁画。这种闻名海内外的艺术是在祠堂、庙宇、民居的墙壁上批刮上贝灰,涂上灰水,勾上墨线,涂彩各样颜色而构成的一幅幅精美壁画。

 

胪溪壁画艺术渊源深厚,工艺流程复杂,绘画时构图严格,用色、画工精细,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内容与潮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大多取材于和谐吉祥的民间传奇故事,典雅古朴,色彩艳丽夺目,具有独特的乡土艺术特色,成为潮汕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出生在汕头市的吴义廷是壁画世家,曾参建潮汕、闽南各地祠堂庙宇等古建筑项目的壁画工程,其精湛技艺让人赞叹不已,成为胪溪壁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他与其他8位名匠一起获评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称号。

 

然而一段时间,令这位传统建筑名匠苦恼不已,他一身技艺,却在知识产权方面无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到处有人仿冒、剽窃他的作品。他的域名被抢注,壁画商标申请被驳回,业务市场萎缩,资金短缺,胪溪壁画正淡出世人视界。

 

那时的吴义廷欲哭无泪,严重影响到胪溪壁画的良性健康发展。

 
提供知识产权法援
 

就在吴义廷陷入困境之时,两位深圳女律师陈健和赵琼花伸出了援手,为他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援助,让这位传统建筑名匠受益匪浅,并东山再起。

 

这两位女律师是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在今年8月成立的文化志愿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服务小分队的成员。她们得知吴义廷的现状后,便从深圳赶赴汕头。在了解吴义廷的法律援助需求和知识产权的迫切需要后,很快便拿出一套系统的胪溪壁画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

 

两位律师法律援助为吴义廷提供知识产权规划,从商标、域名、版权进行保护。为吴义廷进行商标注册,注册“胪溪壁画”商标3件,版权登记23件,并进行域名注册。同时给吴义廷起草一个档案和版权资料保管的制度。

 

此时的这位传统建筑名匠已囊中羞涩,在为他向国家版权保护中心进行著作权登记时,是律师帮他垫付了相关费用。

 

两位律师说,为更好地为非遗提供法律援助,她们还利用律师事务所开办的乘法网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非遗产品数据图书馆,以利于确权止争,防止对传统文化作品著作权的侵害和对专利的恶意注册。这能发掘隐藏在民间的非遗资源,让一些可能销声匿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目前,两位律师已为胪溪壁画在互联网上基于区块链接的知识产权,进行存证、确权、授权、保护、托管,并将进行交易、投资,整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

 
搭建社会化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少是以手艺及个体户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被抢注和被侵权现象频发。他们普遍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却苦于没有资金和专业人才,而往往维权无门。

 

为此,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采用网络公开项目推介和募集、基金会统一监管使用、文化志愿者专业律师小组执行的三分离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为积极响应和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援助工作,来自深圳的律师从业人员作为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设计并实现了如下模式:由深圳市慈善会、非遗保护公益基金设立募集平台乘法网,乘法网将公益基金交给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进行专项管理和监管使用。

 

在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深圳市慈善会、非遗保护公益基金与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胪溪壁画传承人吴义廷,将其部分壁画、国画作品捐赠出来,所得的资金又捐献给基金会,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基金,以持续帮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

 

陈健和赵琼花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她们热衷于为非遗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目前,广东省有800多个非遗项目,以她们为代表的律师正在积极为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做抢救性保护工作,最近已作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化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援助。针对每一个不同的非遗项目规划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提供网络存证、申请确权,授权及资源数据库管理和保护、许可使用和交易,投融资全过程,网络以深圳市慈善总会、非遗产保护公益基金的公募方式,让全社会和民众关注并支持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以及为其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工作。
 

(文丨中国文化传媒网:游春亮;图 | 中国文化传媒网)
 

拓展阅读

“广东有了非遗法律援助律师团”

广东省非遗法律援助律师团日前在潮州成立。今后,广东将以专门的法律援助基金及专业的法律援助人士,为非遗项目和人群提供法律护航。律师团首批专家共10位,多为来自广州、深圳、潮州等地的志愿者律师。团长邓尧表示,目前,志愿者律师已经在潮州、梅州等地开展非遗知识产权巡回讲座。接下来还将在各地开展相关讲座,对非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有关课题进行调研,担当有关非遗项目保护的法律顾问,并对部分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群进行个案法律援助等。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杜绍勤透露,非遗传承人群体总体年龄结构偏大,不少项目传承人来自民间基层,手艺、技艺通过世代相传,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迫切需要通过非遗法律援助律师团等各界人士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提供辅导和帮助。

 

(文 | 人民日报:贺林平)

 

“非遗传人印章被抢注商标

法律专家:非遗传承也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近日,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潮州手拉壶非遗传承人章广鑫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几年前,“章廣鑫制”曾被他人抢注商标。上个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该争议商标予以无效宣告。

 
他人抢注商标 非遗传人忐忑不安
 

潮州手拉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章广鑫是清代“老安顺”手拉壶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随着其获奖作品的增加、职称的提高等,章广鑫在手拉壶行业小有名气。与不少手工艺人一样,此前章广鑫对于知识产权并未在意。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客户提醒,章广鑫发现自己一直在使用的“章廣鑫制”印章早在2014年就已被远在安徽省芜湖市的杨某注册了,且核定使用在茶具(餐具)等商品上。
 

“当时,我的心情特别复杂!”7月12日,章广鑫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得知自己名字和印章被他人抢注为商标后,他感到很忐忑,“做自己的壶,盖自己的章,却担心被告盗用别人的商标。” 

 
国家工商总局宣告该商标无效
 

一开始,有人劝章广鑫“花点钱把这个商标买回来。”但章广鑫觉得这名字和印章是自己的,通过法律渠道应该可以拿回来。
 

去年8月,章广鑫通过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关于该商标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经过近一年的审理,商标评审委员会于今年6月作出裁定。裁定书显示,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申请人章广鑫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日前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争议商标的注册侵犯其姓名权,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裁定该争议商标予以无效宣告。

 
法律专家:非遗传人应注重知识产权
 

经此事件,章广鑫意识到不仅要会做壶,还要会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否则,如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我们传承人的名字去谋取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誉。”章广鑫觉得今后得多了解一些知识产权法,多向律师、专家请教。
 

专注于非遗法律保护课题调研的邓尧律师表示,近几年,非遗领域商标被抢注的情况不少,但直接把非遗传人的名字进行抢注的还比较少。这个案例反映了非遗传人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还非常欠缺。同时,行业中存在抄袭现象,他们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法律风险问题。在非遗领域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非遗项目的保护。
 

邓尧建议,非遗传人可以积极地去注册商标保护老字号、名字、品牌等,自己设计创造的款式、样式也可以进行版权登记。他认为,目前潮州市有关部门为潮州手拉壶、潮州老香黄等非遗项目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做法,值得肯定。
 

(文 | 南方+:苏仕日 杨逸 廖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