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 暨第四届
发表时间: 2018-06-11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何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总书记也给出了答案:“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擦亮大运河这一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市文化局牵头,联合大运河沿线7省市文化厅(局)共同主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

 

 

今年的活动名称定为“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于6月9日至13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

 

本次活动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山水相连、民和年丰的传统文化魅力。本次活动特点可以简单的用三个词来概括:规模大、范围广、内容新。这次展览,集合大运河沿线8省市之力,现场呈现12个省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地理区域包括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展陈面积达9200余平方米,是近年来北京市举办的最大规模的非遗主题活动。这次展览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拓宽参与面,邀请国家图书馆等中央在京单位、体育局等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北京服装学院等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永新华韵等企业广泛参与,呈现社会各界共同助力非遗保护的浓郁氛围。这次活动突破以往非遗展以作品展示和技艺展示为主的常规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浸入式体验,可以通过实物展陈、舞台演出、香道展示、参与互动等实现观景、品味、听音、闻香、触物,最大限度的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观展体验。

 

 

1号馆以“大运河上的文化传统”为主线,突出“运河文化”,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即:传统,薪火相传)”的作用,展馆内以大运河为展陈布置主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人(传承人)、艺(核心技艺)、品(经典作品)”作为重点展陈内容,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各省市人文风物、自然环境相映衬,营造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经典文化走廊景观。馆内展示8省市与大运河相关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近400件套作品,118位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

 

 

进入1号馆,观众将首先看到一艘正准备扬帆起航的古船,由此开始大运河非遗之旅。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8省市展区按运河流向依次排开,各展区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选取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风物、自然景观等标志性文化符号进行场景呈现,营造出大运河沿线地区各具特色又相互联动的文化情境。这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湖龙井、苏绣、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也有首都市民不常见到的木拱桥传统营造、蓝夹缬、雕版印刷、传统造船等技艺。大运河沿线地区的传统文化精粹,将聚集于此,静待观众欣赏和畅游。

 

 

通过1号馆和11号馆之间的室外景观廊道,观众们完成时空转换,走下运河之舟,穿过文脉之桥,踏上时代之岸。11号馆以“大运河畔的文化传承”为主线,突出“非遗传承”,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即:继承,一脉相承)”的作用,以京津冀为核心,展示各地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呈现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源、大运河文化带各省市齐心协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馆内展示7个省市(包括北京16个区)、78家企业、26所高校及中小学,总计127家单位的2200余件套作品。

 

展馆以通州潞河古城为展陈环境氛围营造主体,凸显通州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在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展馆将分为“京津冀非遗保护成果展”、“非遗与教育”“非遗与文创”“非遗展示互动”“非遗展演”五大版块。

 

 

其中,“京津冀非遗保护成果展”版块集中呈现三地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情况,观众可以直观感受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非遗与教育”版块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非遗进校园”两大非遗传承工程成果。 “非遗与文创”版块汇聚了以非遗为元素创新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如“北京礼物”、首都博物馆文创产品、北京工美国礼、全球吉庆生肖设计等,以及非遗与科技、非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作品。“非遗展示互动”版块将呈现来自京津冀以及吉林、贵州、云南、沈阳7省市的展示互动项目,有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如彝族的刺绣、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和银饰锻造、满族的剪纸等,有绝妙的魔术,有烧脑的智力游戏,还活动筋骨的游艺活动。“非遗展演”版块将分时段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舞台演出。大运河流经地区的戏曲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我们邀请了来自8省市的各类剧种参演,并进行细致编排,将其集中惊艳亮相。同时,具有北京特色的口技、傅氏幻术、北京皮影戏等项目也会携新作与观众见面。

 

 

活动通过1号馆、两场馆间的室外景观廊道和11号馆,以“船、桥、岸”的脉络为大家呈现大运河沿线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画卷。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满足多元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学习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空间,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认同感与幸福感;在寓教于乐中探索和推动京津冀及有关省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保护工作,共同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播好大运河声音,共同展现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在新时代的新形象、新作为。

 

 

01

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什么观展推荐?

 

这次活动,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差异化需求。“非遗与教育”版块中“非遗进校园”部分,除了展示中小学生制作的非遗作品,在6月9日、10日两天将会有中小学非遗教学老师和学生们现场教学和制作展示,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现场有龙泉青瓷、钧瓷、唐三彩、宜兴紫砂陶、竹刻、木雕、石雕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大师、省市工美大师的精品力作,有湖笔、徽墨、宣纸、歙砚等书画用品,有极具民族特色、时尚创意、个性化的文创产品,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映,有非遗主题图书,有趣味节目表演,等等,内容丰富,各具魅力,能够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02

如果不能去现场参观体验,能有哪些途径和方式感受此次活动呢?

 

本次活动将通过报纸和网络媒体进行预热和跟踪报道。展览期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微信“北京非遗中心”将通过图片、文字、小视频等方式,每日推送活动有关信息。此外,还将组织现场网络直播,为广大网民实时呈现活动情况。

 

展览门票可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现场凭身份证件免费领取。展览时间是6月9日到13日,每天9:30——16:30。欢迎大家参观体验。

 

 

(文丨北京市文化局;图丨文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