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丽水的藤编--藤木家具也可以很时尚,可以很田园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中华文化瑰宝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传统文化的创新驱动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气概和中国风格的艺术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看来,这不仅是艺术品层面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问题。
方李莉认为,非遗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已从梳理、保护、记录的第一层级,确定传承人进行传承的第二层级,进入到第三层级,即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非遗传承人王炎生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古陶瓷制作坯房内拉坯
“非遗的集体创新驱动,不仅让艺术家个体、科学家个体、文学家个体产生新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地域、一个群体进行集体性创新。”方李莉说。
在方李莉做的课题“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研究”中,她组织了12个小组,分别在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江苏宜兴、江苏苏州等12个不同手工艺地区做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复兴研究,其中涉及家具、陶器、风筝等不同行业。通过调研,她发现很多新现象:一是手工艺正在复兴,不是在一个地方,是在多个地方,二是手艺人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方李莉表示,手工艺的复兴构成了中国新的生活样态,这种生活样态引领了新的流行时尚,复兴中华文化正当时。“中国文化要在全球化空间中争取话语权,就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原创性,而这种原创性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找资源。”方李莉说。
传统文化与资本、科技、金融相融合
不可否认,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载体,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如果在传承人手中没有弘扬,非遗产品和服务不被现在的居民所接受,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无法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晓东说。
杨晓东表示,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考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我认为,导入IP不失为一个办法。有IP之后,这种原创的知识产权,可以把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和全产业链串联起来,通过文学作品将IP变成漫画、动画、游戏、影视剧,甚至变成主题乐园。”杨晓东说。
浙江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打造了一个以宋朝文化为核心的仿古建筑群,并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为主题打造了大型演艺节目《宋城千古情》,打造了以宋朝文化为主题的IP,成为该景区的重要名片,更让这一IP进一步外延,以异地复制的形式在三亚、丽江、九寨沟等旅游景区进行推广。
宜兴青瓷的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
“传统文化IP实现双创之后,不仅使产业链延伸,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使城市和文化旅游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资本、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融合。”杨晓东说。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要突破固有模式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要学习传播阵地的学校、博物馆以及科技馆之间如何发生更紧密的联系,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中旭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以人文教育为引领的A-Stem课程。在浙江杭州的一所中学,该公司合作开设了龙井问茶、3D打印古塔等课程。该公司董事长邹晓东介绍, 龙井问茶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国茶文化,还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空间条件、温湿度条件、地理条件,到最后观测、制作和用现在的表达形式来制作龙井茶等,从而呈现完整的以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课程。 京剧以往常常面临观众老龄化、曲高和寡、传承困难等问题。北京新国戏文化创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国戏”)董事长吕固亮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戏曲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该离观众更近。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吕固亮创办了新国戏,新国戏的“新”在于剧目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市场化手段创新,老戏曲唯有采用新模式才有生命力。借助新国戏,吕固亮开启了传统戏曲跨界创制行动,将戏曲骨子老戏创制成当代戏剧。他们推出戏曲跨界时尚剧《魂儿在江湖》,尝试将“骨子老戏”《通天犀》的理念、美学和情节植入当代职场生活,老戏中的“草莽精英”变成“传媒精英”,老戏中的“资深侠士”变成“资深主编”,为戏曲找到了老戏迷外的新观众。 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内在的根和魂不能丢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提出:“文物是特别强调真实性、原真性的,尤其信息的真实性,真和假一定要区别清楚。这些信息就相当于文化基因,基因可以演化,但演化不能乱来,乱来就很可能发生‘癌变’”。
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
(文丨中国文化传媒网:裴秋菊;图丨网络)
延 伸 阅 读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的陈设品,当时的许多壁画和绢画都反映了这一状况。入清以后,传统的盆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盆景主要可分为山水和树桩两个大的类别。山水类盆景将自然界的奇石、美石通过锯裁、雕凿、腐蚀、胶合、拼接等技法布置于盆中,点缀以陶瓷之类材料制成的微型亭台楼阁、小桥、农舍、舟车、行人、蓑翁等,配上池水、草木、苔藓,使之峰峦叠秀,起伏错落,咫尺而具千里之势,显现出深远的意境。树桩类盆景则将木本植物栽于盆中,长期经营,细心管理,借助修剪、绑扎、施肥等工艺和各种艺术加工手段形成美观而又奇特的植物造型,使树干苍劲有力,枝叶青翠茂盛,别具审美意蕴。
中国盆景制作技艺集中在江苏的苏州、扬州和安徽、广东等地,艺术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既讲究艺术加工,又追求自然品格,反对过分的雕凿和修饰。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流传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扬派盆景技艺是中国盆景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几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同步。清幽雅致的扬派盆景既得益于扬州文化,又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扬派盆景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端庄大气、清丽古雅而不失灵动飘逸,层次分明、工稳严整而不乏朴质自然,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扬派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培育和艺术处理,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一寸三弯”的剪扎法至今仍是扬派盆景独擅的技艺。扬州盆景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趣味和人生感悟,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美学观念和集体意识。扬州市的扬派盆景博物馆存有一批古代遗存至今的扬州盆景,这些历经数百年变迁的植物一直保持着当初的盎然生机,为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下游的泰州系亚热带湿润气候,利于盆景剪扎。泰州盆景也属于扬派盆景,其历史十分久远,有史料可考的松林庵六朝松即是六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树形奇特的大型盆景。泰州盆景园现今还养护着一盆名为“郭子仪带子上朝”的明代崇祯年间的古柏盆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研究价值。
民国初年,泰州盆景艺人王子怡等以卖盆景、剪扎盆景为生,在泰州一带颇有名声。20世纪50年代,王氏后裔在赴山区采集盆景树桩材料的过程中,总结泰州盆景传统造型技法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在盆景选材上,提出“山林气”的设计理念,在枝片布局上又提出“云片式”的构图方法,这些高屋建瓴的认识使泰州盆景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为扬派盆景技艺的重要分支,泰州盆景技艺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色,是研究江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