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代表们为非遗的建言献策
发表时间: 2018-03-09

 

专题01    人大代表谈非遗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绣”出致富路

 

罗珺在展示彝族刺绣工艺品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今年的两会上,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将非遗传承保护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不少代表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罗珺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绣传承人。在她看来,非遗保护不应只是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更多的人知道。她说:“传统的彝族刺绣要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并且喜欢,一定要有一些创新的因素,并变为产品。非遗技艺转化出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让非遗的传承有了可持续性”。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罗珺把传统的彝绣融入现代服饰、抱枕、车饰、鞋、手包等物品上,销路一直不错。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玉民族服装厂苗家刺绣技术员李绍玉

  

同样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的还有李绍玉,来自重庆的她是彭水苗绣的传承人。“除了绣花,做服饰,我们这些年还用彭水苗绣描绘了很多重庆美景”。李绍玉向记者展示了一幅苗绣画,画中的石磨岩栩栩如生。李绍玉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的很好,游客很多。把苗绣做成工艺品,让游客带走,对于彭水苗绣来说也是一种推广。
 

  

彭水苗绣

  

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是件大事儿,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对于罗珺和李绍玉来说,用这门从母亲、外婆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也成为她们坚守的动力。

  

罗珺已经开始分批、分期对妇女进行培训,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上千名彝族妇女从事刺绣创收增收,让她们从以前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直接经济收入,实现了现在的每月几千元的固定收入。李绍玉也以“公司+培训学校+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实施“培训-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除了公司自有员工进行绣品制作外,还让周边更多的妇女成为代加工户,让她们在农闲时间也能为家庭创造可观收入。李绍玉说:“我其实就是想把我们的苗绣发扬光大,让我们那里闲散的妇女可以把绣品拿回家去做,赚点生活费。”

  

彝绣作品

  

从打发空闲时间的针线活到为家庭增加收入,非遗项目实现了“华丽转身”,这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实施精准扶贫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罗珺和李绍玉都表示,希望让中国的非遗项目、非遗产品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绣娘的产品销售出去,增加她们的收入,也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

 

专题02    人大代表热议“非遗”传承: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基层新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和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蔚县剪纸第三代传人周淑英两位代表作为来自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结合自身经历,针对备受外界关注的“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问题,向央广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非遗保护呼声高 但关键得有人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热”“保护热”席卷而来,而随着“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努力,很多以往逐渐被淡忘的“非遗”文化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今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就带来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开发方面的建议。

  

俗话说,“南有苏绣北有靺鞨绣”,来自黑龙江代表团的孙艳玲身着的满族服饰便属于靺鞨绣。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靺鞨刺绣针法,其工艺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我在传承渤海靺鞨绣刺绣技术基础上,以东北冰雪景观为主题创新发展了渤海靺鞨绣艺术。”孙艳玲边指着自己服饰上做工精细的靺鞨绣边向记者强调说,“非遗”文化要传承,必须先创新。

  

但如今让孙艳玲更为担忧的是,随着历史变迁,部分地区“非遗”文化逐渐没落,传承人更是难觅,而她现如今掌握的靺鞨绣的精湛手艺,是通过外婆手把手传授的。“‘非遗’保护最大问题是后继无人。”采访中,她一语道破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中的面临问题,及“非遗”项目保护中存在的些许不足。

  

“国家应该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不断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在调研中,让孙艳玲觉得亟待解决的“非遗”传承问题有很多,比如目前有很多地方的非遗保护中心只是临时性的部门,配备的专职人员数额太少,而且大多是兼职,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个别地方存在着重申报轻普查、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她补充说到。

  

她建议,国家要出台非遗项目具体管理办法。比如,制定关于保护非遗项目的科学管理细则,改变申报成功、资金到手完事大吉的政绩观和利益观,改变文本在书柜睡觉,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

 

“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项目传承人周淑英 

  

作为今年的新代表,周淑英提到,虽然如今我国的“非遗”传承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部分地区在传承过程中依然面临困境,比如很多青少年接触到的“非遗“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

  

“其实,现在很多‘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们对剪纸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很感兴趣,国内学校开展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多提供接地气的内容。”在她看来,非遗项目能够进入大中小学生教学课程体系的这种形式,是传承“非遗”文化最好、最直接的途径。

  

采访间隙,她还向记者展示她所传承的蔚县剪纸的制作过程。“它是用薄薄的白纸,再用十分小巧的雕刀刻下来,再点染上鲜艳的颜色,以此成品。”周淑英介绍说,早在2006年5月,蔚县剪纸以剪纸项首位的身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蔚县剪纸又名列中国剪纸之首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周淑英剪纸作品:富贵繁荣牡丹图

  

她认为,类似于蔚县剪纸一样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一定要将老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并且每个人都有这种责任将其进行更好的创新。

  

周淑英出生于河北蔚县剪纸世家,是目前蔚县剪纸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占到50%以上。

  

“我们不能停留在‘非遗热’的表象上,还要究其背后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她谈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相对浮躁,但作为非遗传承人会很辛苦,身上必须要有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午,造福于子孙后代。

 

专题03    代表委员为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频繁地出现,文物保护任务艰巨。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建议拟开发土地在出让前应完成地下文物抢救发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开发地块地下文物抢救发掘保护方面,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在土地出让给开发单位之后,再进行拟开发地块的地下文物勘探及考古发掘,而勘探及发掘的经费则由开发单位承担。

 

“这样做带来了两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一是开发企业会想方设法躲避承担地下文物抢救发掘的经费及需要发掘的工期,甚至有的会采取夜间施工方式,那样即使地下发现文物也能悄悄地予以毁灭,从而导致了大量文物、遗迹及相关科学资料的流失。

 

二是开发单位采取找熟人关系及权力部门说情的方式,尽量让开发地块减少文物勘探及考古发掘的面积,这样不仅同样会使地下文物遭受严重损失,同时也会让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还会损害地方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和法律的严肃性。

 

近年来,全国已有少数城市关注到这一严重问题,并试图予以解决。

 

据了解,江苏省苏州市从2017年开始,已决定由政府的国土储备部门在土地出让开发之前即安排拟开发地块的地下勘探和考古抢救发掘工作,相关文物勘探发掘经费由政府承担,不再向开发企业收取,这样做既保护了文物安全,又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

 

但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延用传统做法,以致地下文物在开发过程中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有识之士对此心痛不已。

 

“现行的由开发企业承担开发地块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经费及发掘工期的做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文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是在1982年制定完成的,当时的土地开发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而且土地开发量不大,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还不太突出。”贺云翱说,当前,土地开发企业已大多是私企或股份制企业,他们对自己要独立承担开发地块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保护经费及发掘的工期,而出土文物都完全归国家所有,甚至如果有特别重大的考古发现,连开发建设项目都可能要被取消等做法不完全理解,于是,地下文物屡被破坏或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便趋向尖锐。

 

 

因此,贺云翱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在拟开发土地出让之前即必须完成地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及发掘任务,以履行法律责任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确保国家文物的安全,同时也能有效化解长期存在的地下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冲突的矛盾。

 

二是土地开发之前所进行的地下文物勘探发掘工作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如政府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如果当地经费解决有困难,也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发掘经费,以体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文物保护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短期内在全国全面推行上述两条建议有困难,则至少应先在大中城市予以实行,再逐步全面推广到中小城市。”贺云翱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来做修订时,应将新的成功做法及相关要求列入其中,以永久解决我国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地下文物的安全保护问题。”

 

建议设立城市考古专项经费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见证。城市考古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理论总结,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城市考古所取得的成果,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说。

 

一方面城市演进的历史需要挖掘、研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方面我们的许多城址在无法留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加速消失。

 

王瑞霞觉得,近几年,城市改造扩建、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各种产业园区建设等正处于高潮,特别是城市建设向地下要空间,一些部门和有关领导对文物保护不理解,总认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让工程下马。

 

据王瑞霞了解,许多已知城址未列入文保单位,特别是“城摞城”的情况,无法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资金补助范围,保护经费无法落实,再加之认识不到位,致使许多城址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这几年消失在加速。

 

面对这种局面,王瑞霞强烈建议,设立城市考古专项经费,使城址应保尽保,使城市考古工作得以有计划地去做,而不只是被动的抢救性考古。

 

专题04    安来顺委员:文化遗产助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交流互鉴

 

 

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联组会讨论上,委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场气氛热烈活跃。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发言,建议发挥文化遗产工作的独特作用,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交流互鉴。

 

安来顺说,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工作在过去五年中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成绩。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部署。虽然只有17个字,但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在这里,保护和利用、保护和传承有机结合的表述,为我国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的时代向文化遗产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就是习近平书记所指出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现和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价值,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工作独特的社会功能,使之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各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安来顺建议,一是,从增强文化自信高度,统筹各方面的力量,系统化构建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基因库”。无论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追求生活品质的健康文化、共同遵守的社会政治文化、追求精神愉悦的审美文化,都有一定的载体,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最直观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遗迹、遗物或技艺本身,而是所承载和呈现的意义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建议国家统筹各方力量,系统化构建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基因库”,不仅告诉人民大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还要启发人们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帮助今天的人们建立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上,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文化遗产发挥文化“粘合剂”的作用。当下,我国正处在多种文化形态交织并存的时期,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日趋老龄化等社会现实,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文化分歧与隔阂的可能性加大。这就需要诸如博物馆这样的文化遗产机构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温度,通过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项目、社区介入活动等,为弥合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隔阂,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文化遗产独特的贡献。希望国家出台指导性意见,让文化遗产机构从高高的“象牙塔”再多往下走一走,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空间”。

 

三是,着眼发现和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基于中华传统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助推器”。习近平书记要求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书记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保存、记录是遗产机构的传统功能,而见证和参与则是这些机构新的方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新的知识,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鼓励跨部门、跨学科合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激情,汲取新的文化创造力量。希望相关政策的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是,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加大力度,创新方法,让文化遗产工作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更好地发挥“民间使者”的作用。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迈出决定性的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进去”,走进世界人民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各国人民真切又自然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优秀文化。

 

专题05    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

 

【地方热议两会】

 

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国各地齐心协力,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

 

湖北: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精神力量

 

湖北省汉剧团表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这让人备感振奋!”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三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龚汉华说,“我们要继续加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万家宴、元宵灯展等文化活动做大做强,让社区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共享者。”

  

“作为一名汉剧戏曲演员,我很关注汉剧的传承和弘扬问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汉剧团团长鲁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传统文化需要在当下生活中找寻新的契合点,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送进校园、社区,让传统文化先‘活’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读者在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内阅读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江广长认为,高校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彰显和筑牢文化自信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高校要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表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全力促进文化自知,坚持文化自主,推动文化自强,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河北:弘扬红色文化 发展全域旅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河北邯郸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英介绍,“涉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历史也十分悠久。”

  

革命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滋养着涉县。近年来,涉县深入挖掘文化内核,擦亮了文化名片。由涉县本土作家执笔编剧,在当地取景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不仅在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卫视黄金时段热播,而且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我们坚持文化引领,创新文化发展,布局了以红色旅游为主体,娲皇根祖旅游、山水生态旅游为两翼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在清漳河两岸重点打造了烽火赤岸、清漳水韵、红河水街等13项景观,并将本地特有的国家级非遗赛戏、寺庙音乐等融入其中,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陈英自豪地说。

 


 

在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瓷小镇的观唐陶瓷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内,工作人员李侠在一只“狮子”身上擦水,去除瑕疵

  

在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瓷小镇的观唐陶瓷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内,工作人员李侠在一只“狮子”身上擦水,去除瑕疵。新华社发

  

“2018年春节,我们成功举办了中国北方年文化节,赶庙会、赏美景、看非遗等31项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精彩上演,春节期间游客达116.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5亿元。”陈英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未来涉县还将继续坚持文化自信,努力交出文化建设的高质量答卷。

 

吉林:丰富精神食粮 书香浸润心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这让吉林省阅读推广大使、吉林省正大书苑董事长龙海虹很兴奋:“最盼望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能热议‘书香中国’建设,期待让书香浸润每个人的心田。”

  

“我希望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作为吉林省规模较大的民营书店负责人,龙海虹安排旗下18家实体书店把与全国两会相关的图书资料摆到显著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我特别希望能有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文化产业,尤其是图书经营。”龙海虹表示,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很好了,比如在税收减免方面力度很大,但如果要下大力气发展,这些优惠政策还应该再多一点、再具体一点。原因在于,实体书店受互联网的冲击非常严重,而且,要提升书店的品质就需要增加人手,人力成本也自然会提升。

 

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凤舞文艺协会的群众在南溪农民文化乐园载歌载舞

  

位于长春市红旗街附近的书嗜书店是吉林省首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也是龙海虹的第18家实体书店。开业以来,书嗜书店成为吉林省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场所,几乎天天都有图书签售、讲书、朗读等各类读书活动。“忙碌的生活中,希望人们能够停下脚步,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在这个家与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看书、交友。”龙海虹说。

  

“我已经向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发出了邀请,等两会一结束,就到我们书店举行一次沙龙活动,近距离地把两会的精神传递给读者。”龙海虹说。

 

江苏:传承吴中文化 引领绿色发展

 

陈嵘同志发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吴中区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区长陈嵘告诉记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吴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是吴中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为吴中区实现“优生态、惠民生、兴产城、善治理”工作目标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陈嵘认为,在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吴中区须立足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色,以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生产力,以改善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吴中大地创造了以园林、古镇、古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以香山帮建筑技艺、苏绣缂丝、核雕砖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吴文化”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陈嵘介绍,他们还要继续深度挖掘吴中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经济的结合点,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精致农业、现代工艺、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展现更多的“吴中特色”。

  

山西:梳理文化资源体现时代价值

 

西厢记网展馆创始人雷建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山西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创始人雷建德对记者表示,他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深有感触。

  

雷建德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次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就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作为研究、传播古典名著《西厢记》43年的专家学者,雷建德说,爱情绝唱《西厢记》是一部风靡了700多年的文学杰作。它之所以能风靡数百年,主要是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反映了古人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雷建德将运用“互联网+”思维来传播《西厢记》,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互动性并重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向广大网友全方位展示一个“西厢爱情”的迷人世界。

 

(文丨国际在线:王涛&央广网:王晶&国家文物局:徐秀丽、李瑞&光明日报:李建斌;图丨新华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