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钻研细节、止于至善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
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该分集播出后仅几十分钟,“臻三环”章丘铁锅网店的2000余口库存卖光,后续产生10万口左右订单,甚至有人直接到现场翻墙进厂买锅……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新年后消费市场的首个风头,被一口传统铁锅抢去,背后饶有意味。
老物件焕发新生机,甚至带起一波怀旧的节奏,章丘铁锅是热点,但非孤例。前不久,在北京市场消失16年的摩奇饮料悄然成为网红爆款商品,首批一万箱桃汁饮料上市仅3小时就销售一空;过年期间老字号餐馆推出半成品年夜饭外卖服务,销量比平常翻了几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白酒泸州老窖在网上推出首款香水,首批2万瓶上市几天即告售罄,同时带动品牌网店销售量增长941%……和章丘铁锅一样,传统商品借助互联网等新渠道、新营销理念,纷纷长出翅膀,飞入今日百姓家。

泸州老窖香水
包装得再好,终究只是提供了一个展示商品的媒介,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藏在传统商品和手艺背后的品质与情怀。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也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这样的生产模式也带来商品和服务千篇一律、为控制成本而牺牲品质等问题。传统商品和手艺所蕴含的历史沉淀,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击中了现代人日趋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一口铁锅烧出的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所遵循的工艺和品质,还只是外在形式,真正宝贵的则是蕴藏于其中的工匠精神。“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出不了这个产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80多岁的章丘铁匠王立芳三言两语间,透着手工匠人的朴实和执拗。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绝不意味着我们要返回一种前现代的生活,而是要把精益求精、钻研细节、止于至善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纵观全球,从苹果手机,到日本电子产品,再到瑞士手表,它们固然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着精耕细作、考究品质的工匠精神。这样的古今融合,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有网友评论:你的家里真的有必要买一口章丘铁锅吗?请三思而后行。诚然,理性消费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然而“抢铁锅”展现的对高品质、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样也很真实。还记得前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新闻曾引发我们反思中国制造的痛点和短板。几年过去,各个领域的中国产品和服务取得巨大进步,华为、格力、小米等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改变了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然而一口章丘铁锅仍是必要的提醒: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上,我们任重道远。

(文丨人民日报:彭 飞;图丨网络)
相关评论
“章丘铁锅”大热之后要“淬火”
互联网时代,“兴勃亡忽”的例子太多了,就连相对宏观的“风口”都有转瞬即逝的可能,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网红商品”,更难获得持久动力。站在“爆红效应”的肩膀上,与其简单地扩大规模换取小利,不如借势走出一条新路。
章丘铁锅“火”了,“火”到一锅难求。为了保证品质,几个出了名的品牌商家,在劝阻顾客“翻墙买锅”的同时,还下架了电商平台的铁锅,呼吁消费者理性购买。
对于地方而言,有了一个名声在外的品牌商品,一个造福当地百姓的产业,当然是件好事。在看到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必要在塑造品牌上多下些工夫,打造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具体到章丘铁锅,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产品的生产模式,又如何应对现代工业的挑战。特殊背景带来的品牌“爆红”,是红利更是革新升级的机遇。
按照纪录片的介绍,再加上后续文章的相应描述,人们已然了解到,章丘铁锅的关键卖点在于“三万六千锤”,在于传统技艺,而“传统”二字也透露出相关生产方式的“原始”。车间里匠人们集体挥锤的场面,固然迸发出劳动的美感,但也难掩“小作坊”的特征。依相关报道所言,在铁锅“爆红”之后,不少匠人选择了单干,而应对暴增的订单,品牌厂商的办法是招聘更多的铁匠,因为铁匠的数量决定了铁锅的产量。显然,章丘铁锅的生产制造带有浓厚的小手工业的特征,这是前工业化时代的典型业态。
依靠小手工业的生产模式,生产着被归类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铁锅,不难看出业态自身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在现代工业的大潮之下,手工制作如果能够生存,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瞄准高劳动附加值的奢侈品,二是压低劳动回报靠成本优势与工业生产线竞争。就后者而言,如果挥汗如雨的匠人只能获得微薄的薪水,必然失去对劳动者的吸引力,这也恰恰是诸多传统技艺难觅传人的重要原因。而就前者而言,尽管网上也有铁锅卖到上千元一口,似乎带有奢侈品属性,但与流水线上的同类竞品相比,如果手工打造的铁锅不具备与高价相匹配的品质,单靠“情怀”又能生存多久呢?
互联网时代,“兴勃亡忽”的例子太多了,就连相对宏观的“风口”都有转瞬即逝的可能,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网红商品”,更难获得持久动力。品牌厂商为维护品质不盲目接单、不挣快钱的做法,确实值得点赞,最起码没有在短期利益面前迷失自我。但问题恰恰在于,在“爆红效应”消退之后,就算精工细活的定力一直保持下去,局限于作坊的铁锅制造业,也极有可能退回到爆红之前的状态。甚至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在面对那些生产效率更高、核心竞争力更突出、压缩成本更有办法且更擅长宣传销售的对手时,因特殊阶段里过度扩张了产能,遭遇比爆红之前更难应付的困境。
对于地方特色产业而言,“爆红”确实带来机遇,带来销量、带来就业、带来利润,乃至带来传承传统技艺的新希望,诸多匠人的单干以及品牌厂商的扩招、增产,都让人感受到这股热度。但就像铁器锻造离不开淬火工艺,产品爆红之后,相关参与者也需要一个冷静期,借此反思传统产业模式的不足之处。品牌“火”了,产品出名了,经济利益大幅提升了,恰恰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市场等诸多有利条件。站在“爆红效应”的肩膀上,与其简单地扩大规模换取眼前小利,不如借势走出一条新路。
(文丨齐鲁晚报:娄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