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木团队到深圳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非遗普查是非遗保护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葵涌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传承现状等,对于非遗的保护、记录和抢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源社区醒狮大鼓
深圳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一千多年的建县史,经历了诸多的风雨与破坏,如今作为一座开放的现代化城市迅速发展,依然保留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葵涌街道作为广府与客家民系杂居的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体体现在民间习俗、日常劳作、饮食制作、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等方面。具有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融合的特质与内涵。
溪涌社区的添丁点灯习俗
依山而农,靠水而渔的生产方式塑造了葵涌街道独具特色的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坝光、高源、葵新、葵丰等社区汇集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和生活习俗,承载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官湖、土洋社区依托地理优势,海洋文化突出。纵观葵涌社区,不同的文化相互交织、融会贯通,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葵涌文化。
到深圳很多地方询问当地美食,许多当地人会推荐腊肠、烧鹅等深圳著名的传统食品。而走到葵涌街道,会发现坝光社区、高源社区等社区的传统食品是艾茶果、青丸仔、糍粑、红粄等独具客家特色的美食,这就是独属于葵涌这一方水土的饮食文化。客家婚俗和客家山歌亦是这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赏花夜、迎亲、花担、抛生鸡仔、分路红、入门、过三朝等婚礼习俗极具仪式感,凝聚了客家人美好的祝愿和希望。
在土洋社区有幸见到活泼健谈的李秀莲阿姨,李秀莲阿姨带领一支她们自称“老人99群”的九人表演团队,她们自发组合,歌词自编自唱。也多次参加文艺演出,如葵涌悦乐聚、老年人协会表演、大鹏文艺节等,均取得良好的成绩。她们的代表山歌《客家人系有料》应中央电视台邀请2017年5月9日登上央视“群英汇”舞台面向全国播出。山歌《歌唱土洋好》参加2017年大鹏新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荣获铜奖。如今李秀莲在积极组织活动并教年轻成员学习客家山歌。
用来唱客家山歌的福竹板
除了客家文化,海洋文化也是葵涌街道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前,每逢农闲时节(春耕前、插秧后、秋收后)官湖社区的村民便自发组成联合捕鱼队到海边捕鱼,由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站在望鱼岭上观察海中鱼群的游向,看准时机通过挥动手中的草帽(帽语)和大喊向海中渔船上时刻准备着的渔民发出撒网的信号。如今,虽然生产方式与旧时不一样,但这种捕鱼风俗依然在延续。而对于以船为家的沙鱼涌渔民,在水上举办婚礼早就习以为常。男婚女嫁时,在船与船之间迎娶新娘,举行过船仪式。每只船均有九个人,象征长长久久。男家船只备两套衣服作为聘礼,新娘身穿旗袍等待新郎迎接。迎娶时,双方船只会通过摇浆制造气氛。对于有钱人家来说,男家会带烧猪去迎娶新娘,新娘会穿旗袍并戴首饰接受新郎迎娶。如今,渔民娶亲衍生成表演形式。
采访当地知情者
采访葵涌民间谚语传承人薛丁奎
葵涌民间谚语和客家嫁歌已被列入大鹏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民间智慧的凝结。由独特的环境和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民间文化逐渐淡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存在着隐秘而坚定的关联,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从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把握文化的定位,让传统文化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文&图丨何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