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不如产业引导
发表时间: 2018-02-22

 

1月22日,中央新影集团文创中心主任胡永芳表示,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情感保护上,还需要通过产业化引导,完成自身造血。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很重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在传承人上的投入,让他们传承自己的手艺;建立很多的园区,近两年还有相关的基金。”胡永芳表示,“国家资金的投入固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重要作用,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从政府角度而言,还需要有产业化的引导,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自己产生造血功能,更贴近大众生活,而不是出于单纯的文化情结去保护它。”

 

国内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迄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2011年非遗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也让国内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资金层面,过去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46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事业。

 

 

但就现阶段而言,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不深,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审美意境等方面,也有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真实性、对工艺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流传,此前,传统的工艺、技术、美术作品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科技产生之前,更是作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存在的,承载着生活中的智慧、价值观念以及情感。

 

 

“从这个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有好的产业化趋势。”胡永芳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规划,与时俱进,加入时代、高科技等因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离生活更近。当然,也有人会担心产业化过度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但如果前期的规划、设计等方方面面做到位了,是不会有太大冲突的。”

 

相关链接

 

1月20日,“欢乐春节”暨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在台湾高雄佛光缘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光缘美术馆承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吴榕美、佛光山副住持慧传法师和参展海派非遗传承人、台湾手工艺艺术家代表等一百余位两岸嘉宾出席开幕式。

 

 

吴榕美副馆长代表上海主办方致辞。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本次展览将上海14位非遗传承人的65件精湛作品带到台湾,展现出海派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希望通过展览的举办,让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沪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慧传法师表示,佛光山星云法师非常高兴沪台携手促成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在台举办,使台湾民众有机会欣赏海派艺术的瑰宝,佛光山愿继续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两岸嘉宾共同为本次“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开幕剪彩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和海派非遗传承人张海民、李蔷、沈德盛、曹平、单大禹等向台湾观众介绍了此次来台展出的海派非遗手工技艺的经典项目及作品,包括蛋雕、海派绒绣、犀皮漆髹饰工艺、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琥珀、水晶、金镶玉雕刻、朵云轩木版水印、海派剪纸等。海派蛋雕技艺传承人房清芳现场表演了海派蛋雕技艺,赢得了现场来宾的热烈喝彩。

 

精巧绝伦的海派非遗手工技艺令台湾观众倍感惊艳,流连忘返,还有观众热情地提问了解相关作品创作的细节

 

 

作为2018“欢乐春节”和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将持续到3月4日。3月2日至4日,主办方还将在高雄佛光山举办“欢乐庆元宵——上海传统文化大市集”活动,将欢乐春节沪台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文丨北京商报:卢扬、邓杏子&“文化上海”微信公众号;图丨“文化上海”微信公众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