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深度挖掘非遗富矿 走文化自信道路
发表时间: 2018-01-22

蜈蚣舞

 

习大大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近年来,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汕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浓厚的侨乡文化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在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中,记者在到汕头亲身感受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建侨批博物馆 记录海内外华侨发展史

 

海外代购、跨国外汇、家人书信,对于新生代来说,或许都可以通过手机戳几下来搞定。但在科技还没发展迅速的时候,潮汕人是通过薄薄的几页纸来达成心愿。

在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具有百年历史的“侨批”就是最好的见证。“闽南人把信念作‘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人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将“侨批”的故事娓娓道来。

 

潮汕地区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近代时期,潮汕人已飘洋过海下“南洋”谋生。据估计,当时在海外谋生的潮汕人约有1000多万,与潮汕本土人口相当,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誉。当时,海外潮汕人希望将历尽艰辛挣来的血汗钱寄回家乡,赡养亲人,侨批就是在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汇款凭证。

 

大寮嵌瓷
 

2013年6月19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广东由此也有诞生了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专家认为,侨批档案能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与其真实性、唯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关,“侨批记载翔实,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侨批,流淌着滚烫乡情,记忆着美丽的乡愁。一封薄薄的纸批,牵起绵绵的情丝,一头是天涯羁旅的海外赤子,一头是翘首以盼的故土亲朋。一个多世纪以来,侨批以它独特的魅力,为海外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父老沟通的桥梁,而侨批所涵盖的多元文化也促进了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佐证。

 

>>>>创作现代潮剧 让文化遗传“活”起来

 

在潮汕地区,有一种剧目至今仍广受老百姓的喜爱,这就是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的潮剧。据史料记载,潮剧在明末已在闽南广为流传,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来到汕头老妈宫戏台,观看了一场大型现代潮剧《红军阿姆》。

 

“这个剧本的创作初衷来源于我们汕头的一件真实的感人事迹。”《红军阿姆》执行导演郑松明告诉记者,该剧以吴南生报告文学《松柏长青》、潮剧《革命母亲李梨英》为创作基础,着力表现一位朴素而坚韧的母亲形象。

 

汕头市裕虹抽纱刺绣

 

他介绍,李梨英是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农村妇女,在严酷的斗争中,先后痛失五位亲人。她本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斗争中长期掩护部队伤员,为闽粤革命斗争和潮汕根据地建立作出卓越贡献,被战士们敬佩而亲切地称为“红军阿姆”。

 

剧中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六个节气贯穿六场戏,象征好一派民似雨水军似禾的亲密友谊,剧中大量使用民歌小调,巧妙运用“对歌”、“出花园”等潮汕特色民俗。该剧作为一部现代史诗潮剧,既有鲜明时代气息,也饱含浓郁的潮汕风情的,尤其是剧中的潮汕地域特点和潮剧剧种特色,令人眼前一亮。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时,郑松明认为要抓住人性的特征,吸引90后等年轻人不仅来看而且爱上潮剧。“人的情感是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同点,抓住这一点进行文艺创作,就能使作品入脑入心。”对于该如何建立潮剧文化自信,郑松明表示要深挖传统文化资源,用艺术的形式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展示馆 动态展现传统技艺

 

品原汁原味的潮汕工夫茶,戴精美华丽的潮剧盔头,吃美味可口的潮菜,原来汕头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朴雅致的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记者体验了潮汕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

 

如果碗被打碎,还能有其他用途吗?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技术的工匠们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只见在一张不大的工作台上,一边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碗,有些被打碎形成不同形状的碎片,另一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寮嵌瓷省级传承人许少雄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碎片在白色底盘上重新粘贴作画,这就是潮汕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技术。

 

潮州筝

 

许少雄为大寮嵌瓷第四代传人,近年来为省级文物单位汕头存心善堂制作《九龙壁》作品,还为新加坡国家古迹粤海青庙完成嵌瓷项目修复工作。层层叠叠的碎片拼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具有鲜明潮汕特色、栩栩如生的3D立体图画。

 

此外,在展示馆内,光彩夺目的珍珠,雍容华贵的帽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潮剧表演中的盔头。“做好一个潮剧盔头,需要四天时间。”据市级非遗项目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衍庭的妻子赵岱丽介绍,纯手工制作潮剧盔头,要经过打样板、做帽盔、镶凸、粘饰品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由于陈衍庭与妻子制作的潮剧盔头外观精美,结实耐用,受到潮剧名角的肯定和赞扬,名声很快传到了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潮剧社团也慕名前来订制。

 

潮剧

 

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规模在广东省内均居前列,全面涵盖了潮汕各个地区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徜徉其中宛若沉醉在一幅绚烂华美的潮汕风情长卷中,令人深为潮汕地区这些厚重鲜活的文化形态所震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寄托华侨思念之情的侨批,到精美绝伦的潮剧盔头,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推动汕头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文丨南方网:李润芳、 王仕伸;图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