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案例

(1)粤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以广东方言创作并演唱的地方戏曲种类,以音韵优美、唱词古朴典雅而著称。在粤剧领域,曾涌现出众多名家名段,如红线女、马师曾、梁醒波,以及《香夭》《帝女花》等。

文木参与了粤剧申遗工作的普查、文本的翻译和申报片的拍摄工作。七年间,文木走遍了每一个有粤剧的地方。伴随着申遗的成功,保护和弘扬粤剧的工作也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湖南渔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渔鼓是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以渔鼓筒为主,辅以简板、小镲或月琴、三弦,配合唱腔曲调,击拍发声,非常有特色。由于语音语汇和唱腔曲调等不同,有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湖南渔鼓多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期间演出,深深根植于普通民众的人生礼仪与习俗活动中。文木积极整理相关资料,挖掘湖南渔鼓的文化内涵并拍摄申报片,为湖南渔鼓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湖南渔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陈李济,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制药企业之一。“陈李济”取创始人陈公、李公的姓氏合为一体,表示永远合作,同心济世。陈李济首创的蜡壳制作工艺,是中药制剂的一大创举;其独特的陈皮储藏技术,更赢得“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西医西药的冲击,陈李济中药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影响。文木主理陈李济申报工作,发掘其“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文化传统,推动中药文化的保存和保护工作。

2008年,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